麦麦提江猛捧泰山:申花手球不判,认定申花犯规球有效,拒看VAR_争议_比赛_助理裁判
当主裁判麦麦提江的身影出现在上海申花与山东泰山这场焦点战中时,不少山东球迷心里可能就“咯噔”了一下。
毕竟,一个有些扎眼的数据摆在面前:在麦麦提江执法泰山队与中超强队的比赛中,泰山队至今未尝胜绩。
比赛仅仅开始了4分钟,争议就扑面来。刘洋在边路起球传中,皮球飞行轨迹中疑似碰到了申花球员马纳法张开的手臂。泰山球员几乎第一时间举手示意对方手球犯规,视频助理裁判(VAR)也随即介入检查。
电视转播的回放镜头从多个角度捕捉了这一瞬间,连解说嘉宾在反复观看后都认为:“马纳法的手臂位置确实离开了身体自然轮廓,有扩大防守范围的嫌疑。
球迷们的质疑声还未平息,比赛第19分钟,又一次关键的判罚将麦麦提江推上了风口浪尖。申花队获得角球机会,在禁区内一片混乱的争抢中,申花球员李可与泰山门将王大雷发生了明显的身体接触,后者在推搡下失去重心。
随后,申花队员趁机将球打进。
麦麦提江的态度依然坚决,他示意进球有效,并未接受VAR的再次介入。短短一刻钟内,两次关键判罚均不利于客队,比赛的天平似乎悄然发生了倾斜。
如果你觉得麦麦提江的争议仅仅局限于这一场比赛,那可能就错了。
就在2025年8月11日,他执法北京国安对阵浙江队的比赛时,在第58分钟,他通过VAR回放后,将浙江队球员程进红牌罚下,直接改变了比赛走势。
尽管从规则条文看,踩踏对手脚腕及以上部分可被出示红牌,慢镜头显示,程进身后的国安外援达万先踩到了程进的脚面,导致后者失控才踩到柏杨。这次判罚赛后引发了巨大争议,麦麦提江在评分中获得了历史最低分。
时间再往前推一点,2025年3月2日的京沪德比,麦麦提江的执法同样让双方球迷都感到困惑。他先是在第25分钟判给申花点球,又在观看VAR后取消;随后判给申花另一个点球;比赛第80分钟,他先对国安球员张源出示红牌,然后在VAR介入下改判黄牌(两黄变一红仍罚下)。整场比赛,双方犯规次数均为20次,国安吃到了6张黄牌和1张红牌,申花仅有1张黄牌。这种悬殊的判罚尺度,难免让人心生疑问。
这些争议并非孤例,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超联赛的裁判公信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根据公开报道,2023赛季中超前二十轮,重大错漏判数量同比激增了40%,平均每场出现2.3次争议判罚。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裁判的误判呈现出“方向一致性”,超过60%的争议判罚最终指向了特定的俱乐部。
VAR技术的引入,本意是减少明显错漏判,提升公平性,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标准不统一和操作不透明,反有时加剧了争议。例如,在有VAR的情况下,仍出现众多争议判罚。有时主裁判会过于依赖VAR的建议,甚至未亲自查看回放就做出决定6;有时VAR在关键判罚上又选择沉默,未能履行其职责。
裁判的培养和考核机制也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之一。有分析指出,现行裁判培养体系仍停留在体工队时代,选拔中存在论资排辈现象,35岁以下主裁判占比不足15%。考核机制有时形同虚设,甚至有知名裁判连续三个赛季判罚准确率低于70%,却依然能位列“金哨”候选名单。
这些频繁的争议判罚正在消耗球迷的热情。据统计,近几个赛季出现重大争议判罚的比赛,其线上直播观看人数曾出现同比下降超15%的情况,赞助商咨询量也一度出现明显下滑。当球迷们开始讨论“裁判决定了比赛”时,绿茵场上的竞技本身似乎就失去了部分光彩。
麦麦提江在结束浙江队与国安队的争议执法后,其名字曾一度从中超第21轮的执法名单中消失,转出现在苏超联赛(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的赛场上。
尽管足协官方表态支持其在那场比赛中的红牌判罚,这样的调度安排,在外界看来难免带有“冷处理”或“隐性惩戒”的意味。
对于山东泰山、浙江队以及其他关心中超联赛的球迷言,他们渴望的或许并非偏袒,仅仅是一个更加清晰、透明和一致的判罚标准。当每一个可能影响比赛走势的关键判罚发生后,球迷都希望看到的是规则得到准确执行,非争议主导话题。
热问计划

